论坛范式之争:突破“分类牢笼”的思维革命
Tillreetree 15小时前

零、前言

那天,一次关于论坛未来的分享,像一颗石子投入死水,意外引爆了一场关于“论坛本质”的战争。

一方,是坚信传统范式的“守卫者”:

  • “论坛就是论坛,别整得像博客”
  • “高信息密度是论坛成功的重要因素”
  • “我们讨论的正是论坛(Forum),不是社区(Community)”
  • “论坛的样式最简洁高效,其它的都是异化的花里胡哨的。”
  • “那就用discuz和你喜欢的那套模板就好了”
  • “搞不出什么花样来”

并伴随着“现在的网络环境越来越不好了”或“现在做网站越来越难了”的叹息。

另一方,是渴望范式革命的“探险家”。

  • “与其说“不喜欢论坛”,不如说“没意识到是论坛”。或者说,传统“论坛”已经成为了“有的人死了,它还活着”的事物。”

那一刻我豁然开朗。问题的核心在于:

  • 有经验的用户其心智模型建立在“列表-详情页-翻页”的Web 1.0和早期Web 2.0时代,追求信息的结构化和效率。
  • 年轻一代用户其心智模型则建立在“频道-消息流-实时反馈”的移动原生时代(至少是后期Web 2.0到新的“移动互联网”时代),追求交互的流畅感和沉浸感。

这就像年轻人天然觉得滑动比点击更顺手。一方在谈论作为一种技术形态的“论坛”,而另一方在憧憬作为一种交流本质的“社区”。

要理解这种冲突,我们必须回到一切的原点:我们能否用新时代的交互语言,去满足人类永恒的深度交流需求?

一、用户(可能)不在乎分类

我完全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观点和逻辑。当他列举 v2ex、nodeseekhostlocLowEndTalk 等这些成功案例时,他指向的是一个被市场验证的真理:高信息密度的传统论坛模式确实可行

这是务实者的优势——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。用已知工具解决已知问题,多么安全、多么可靠。

然而,一种常见的迷思是:看到A成功了,就认为A身上的所有特征(比如高密度信息、严格分类)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,进而陷入“别人做啥我做啥”的同质化竞争。

这本质上是一种追逐确定性的思维——在不确定性中,抓住一根看似最可靠的稻草。它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安全感,甚至快速的流量变现,却极易触碰天花板,最终沦为一座精致的流量中转站,而非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字家园。

但用户真的关心这些分类吗?

新一代人生于移动互联网的原生时代。

在我的观察里,当用户打开一个网站或 App 时,他们心里转悠的从来不是:“嗯,这是个 Forum 还是 Community?”

用户不关心学术分类,他们只关心三件事:

  • 内容价值:这里有没有我想要的?
  • 关系价值:我能不能找到同类?
  • 体验价值:这一切是否轻松愉快?

而形式,从来就不重要。

用户的行为已经给出了答案:论坛(Forum)作为一种孤立的产品形态正在老去,而社区(Community)作为一种交流的本质,正以前所未有的形态遍地开花。

二、SNS时代的价值锚点

就在我们争论“论坛”未来形态的同时,群里的 leostudio 抛出了一个冰冷的事实:“我发现在还是SNS的时代”,并列举了抖音、微博等平台。

他完全正确。

我们无法绕过这个现实:今天用户的注意力、创作力和社交关系,主要沉淀在这些SNS(社交网络服务)平台上。当我们谈论“论坛的未来”时,实际上是在问:在SNS的巨浪中,论坛这块“旧大陆”凭什么不被淹没?

答案是:凭深度,凭归属,凭纯粹的“兴趣引力”。

  • 在SNS,你是“观众”。你的信息流由算法主导,内容五花八门。你被动消费,与同好的连接是随机、浅层且不稳定的。
  • 在社区,你是“成员”。你主动走进一个由共同兴趣定义的“俱乐部”。信息流由群体共识主导,内容高度垂直。你与一群相对固定的、志同道合的人建立长期联系。

SNS是内容的广场,社区是同好的俱乐部。 前者追求信息的广度与分发的效率,后者追求关系的深度与文化的沉淀。

因此,leostudio指出的“SNS时代”,恰恰反衬出了论坛(或曰社区)的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当信息过载、关系泛化成为SNS的痼疾时,一个能够提供确定性归属感的空间,其价值不降反升。

我们不是在挑战SNS,我们是在填补SNS所创造的空白。

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再回看BuddyApp的生态化野心,以及下文将要展开的、从“资源仓库”到“纯兴趣社区”的现实光谱,其战略意义就更加清晰:它们都是在试图构建那个能够留住“成员”而不仅仅是服务“观众”的数字家园。

三、那个让我豁然开朗的真相

一个残酷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:未来的胜利者,属于 “混沌的杂交” ;而 “僵死的纯粹” ,是通往互联网博物馆的单程票。

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平台,它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:系统性模糊传统分类的边界

  • Discord:它用一个统一的概念“频道”,干碎了所有传统分类的枷锁。它不在乎这是“论坛”还是“聊天”,只在乎:“这里有一群人,他们需要不同的房间来干不同的事。”
  • 米游社小米社区:则在骨子里保留了论坛的数据结构,却通过前端体验的革新,让你完全感觉不到在使用一个传统论坛。
    • 其中小米社区其实是已知的使用Discuz的
  • Reddit:更是用最传统的论坛架构,构建了最现代的社区生态。并亲口承认互联网的心脏在于“communities, conversation, and authentic human connection(社区、对话,和真正的人际关系)”。

至于 得物zFrontier 装备前线什么值得买,它们无一不是社区、论坛与电商等元素的混合体。

这些平台早已超越了“论坛”或“社区”的单一标签,它们共同的特征是: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,系统性模糊了传统分类的边界。

底层引擎与前端体验的彻底解耦

最让我受启发的是 ForumEngineQAEngineBuddyApp 这样的主题。它们根本不是在“做主题”,而是在 提供 产品 以及 重新定义产品形态

这证明了一个让“纯粹主义论坛原教旨者”坐立不安的真相:底层引擎与前端体验已经彻底解耦

WordPress 是什么?是一个内容引擎。Discuz/Xiuno 是什么?也是一个内容引擎。引擎是干嘛的?是安静地在后台处理数据的。

用户不关心你用的是汽油机还是电动机,他们只关心坐你的车爽不爽。

这个简单的道理,已然宣告了底层引擎与前端体验的彻底解耦。

四、在旧引擎上绘制新蓝图

所有关于未来的构想,最终都要面对一个质朴的追问:如何实现?

对于资源有限的我们,答案并非“推倒重来”,而是 “在继承中创新” 。这要求我们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:尊重底层约束的客观性,同时不屈从于它带来的体验枷锁。

让我们看看 BuddyApp,一个早在2015年推出的主题,为我们带来了什么。

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重塑用户习惯的年代,BuddyApp 就已经展现出了一个完整数字城邦的雏形。它不是在“美化论坛”,而是在重新构想一个移动优先的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子。

BuddyApp 构建的,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:

  • 知识库 + 博客 + 论坛 + 社交媒体的共存,完成完整的内容沉淀。论坛是热烈的讨论现场,知识库与博客则是智慧的沉淀池,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创造到归档的内容代谢系统。
  • 实时通知与 Ajax 聊天室,让社区的每一次心跳都能被即时感知,对话如同神经脉冲般在成员间自然流淌。这不是“增加了聊天功能”,而是承认了人类交流本就该是无缝的、情境化的、活着的。
  • 更多功能,包括个性化(如更改个人页面的封面图等)、点赞系统、活动管理和文件共享等,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:社区成员不是来“发帖”的抽象用户,他们是带着完整人格、社交需求、创作欲望和现实生活而来的真实的人。一个真正的数字家园,必须能容纳这种完整的人性。

这些图是,据我所知,唯一一个用过 BuddyApp 的完整网站——冻果果——存在过的痕迹。在此感谢 Geticer 提供的资料。

而以上每一种功能都是由一个个插件提供支持:

  • BuddyPress(社交基础)
  • bbPress(论坛基础)
  • WP ULike(在博客文章、动态、论坛帖子等地方的点赞功能)
  • rtMedia(类似QQ.空间/小红书的多媒体上传支持)
  • BuddyDrive(文件共享)
  • Wise Chat(Ajax聊天室)
  • 等等……

也就是说,这个主题与 WordPress 现有的插件系统连接,它是模块化的。如果你的社区不需要某些功能,只需要禁用插件即可。

  • 同理,如果未来有需求增加投票调查功能,安装WP-Polls即可
  • 想要开始销售周边产品,安装WooCommerce即可
  • 以此类推。

最震撼的是,BuddyApp 在 2015 年就展现出的那种生态级的野心——它没有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“皮肤”,而是作为一个 完整的社区解决方案 来构建。在线商店(WooCommerce)、多语言支持(WPML)、私密社群(主题内置功能,开启后会和知乎一样,必须登录才能看内容)……这些功能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意图:让一个站点就能满足一个 垂直兴趣圈子 的所有核心需求。

“短嗷”——一个快速实验

BuddyApp 展示了成熟的蓝图,而我们自己的实践同样能证明旧引擎的潜力。10月17日,我和“正在下载99%”花了半天时间用 Xiuno BBS 搭建了 短嗷。目标很明确:小红书的信息流风格 + 时间排序打破信息茧房。

技术栈极其简单:

结果让我自己都惊讶:旧引擎完全能跑出新体验。限制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创意的起点。

五、现实的光谱

我的思考并非空想,它正在被一个清晰的现实光谱所验证。当我们审视当下各类站点的生存状态时,一条从“工具”到“家园”的演进路径逐渐显现——每个站点都在这个光谱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。

以下网站主要搜集自使用stately主题的用户,次要搜集的是“友情链接”部分里的网站。

可能会有几个例外。

1. 资源仓库

代表:

核心价值:提供“唯我有”的稀缺资源。

  • 云拾社区为围绕着“云拾Minecraft UI引擎”展开的论坛,用于交流UI设计和真实运用场景
  • 秘言有几个自己制作的xiuno bbs博客/杂志类型主题

盈利模式:高度依赖网盘分成、VIP会员费,或捐助。

这是个坚固但狭窄的堡垒。其护城河建立在资源的稀缺性上,模式单一,且易受版权与政策冲击。它们是完美的“工具”,但天花板清晰可见。

2. 资源型社区

代表

核心价值:“资源+交流”。

  • GBT其Repack本身是技术品牌,围绕它自然形成了玩家的讨论圈。同时,他们也分享“Epic白嫖资讯”(也就是Epic是不是宣布某些游戏限时免费领取;GBT Game只是转发Epic发的这个信息),并且GBT Game他们有QQ.群,但这个网站是个大本营】

盈利模式:广告、用户捐助。

在这里,社区凝聚力开始显现为第二道护城河。用户因资源而来,却因氛围而留,盈利模式也开始与“人”的认同感挂钩。

3. 信息与归属感社区

代表:

核心价值:“信息+归属感”。其核心资源(如游戏优惠、服务器提供商活动等)是公开的,但筛选、解读与讨论氛围是独有的。

盈利模式:广告(如Ste-am助手、服务器、CDN等)、捐助。

这是一个关键的跃迁。盈利不再直接依赖分发资源,而是依赖社区凝聚力和流量价值。它的模式更轻、更稳健,想象力也更大。

4. 纯兴趣社区

代表:

核心价值:“同好归属感”。内容由用户共创,氛围和关系本身就是产品。

盈利模式:探索中(未来可能是(包括但不限于)品牌合作、电商、订阅、捐助等)。

这是最具潜力的形态。模式最轻,可扩展性最强。一旦形成文化品牌,其价值将不再依赖于任何单一资源,而是整个社群生态的网络效应

这个光谱回答了那个终极问题:我们是不是把路走窄了?

答案是:如果你满足于做一个 “仓库管理员”,那么没有。但如果你渴望建造一个更具韧性、价值和想象力的 “数字俱乐部”,那么,路必须拓宽。

“资源”是一个强大的流量入口,但“社区”才是最终的那个价值洼地护城河。成功的未来,属于那些能巧妙地将“入口”的流量,转化为“洼地”中用户关系与归属感的探索者。

六、现在看清的两条道路

道路一:建造一座“互联网博物馆”

哲学: 互联网的净土在于过去。

目标: 打造一个精致的、高度优化的信息档案馆。

结局: 可能会成为一个备受一小圈人推崇的、活着的“标本”,庄严,但不再生长。

道路二:培育一个“数字生命体”

哲学: 互联网的灵魂在于连接与人。

目标: 培育一个温暖的、不断演化的数字部落。

结局: 可能会经历“四不像”的嘲讽,但有机会创造出属于下一个十年的东西。

我选择第二条路。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生长,而非保存。

而我,尊重你的选择,无论你选择什么。

所以,回到起点

这场讨论没有输赢,只是让我们看清了互联网的两面:一面是保存过去的博物馆,一面是连接未来的生命体。

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表示“互联网的大部分如今已经死去”,也许他说的是对的。但他说下一代社交媒体将是 “真正可验证的人类平台” 。我们今天的探索,不正是为了在废墟之上,重建一个真正属于人类的交流家园吗?

所以,如果你还在运营一个网站,是时候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了:

  • 用户是为你的资源而来,还是为这里的而留?
  • 你的版块划分是在服务用户,还是在规训用户?
  • 如果明天你依赖的程序消失,你的社区是否依然存在? 如果答案让你不安,那么,别再争论“这是不是论坛”了——是时候,去造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来的地方了。
最新回复 (0)
全部楼主
返回
160
主题数
1335
帖子数
扫码访问